滲濾液處理的技術方法
發布時間:2022-03-10瀏覽次數:
為了能更好地處理垃圾滲濾液,學者們做了很多研究。目前,對垃圾滲濾液常見的處理技術的做法:
一、生物處理技術
生物處理可大致分為厭氧生物和好氧生物處理兩種技術。
1.厭氧生物技術:在厭氧生物處理裝置中,滲濾液中的復雜有機分子被產甲烷細菌轉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產生極少數量的需要處理的污泥,同時還具有低能耗、低運行費和所需營養物少等優點。成熟的工藝有厭氧濾池(AF)、升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高效厭氧反應器(UBF)等。
2.好氧生物技術:好氧生物處理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轉盤、滴濾池和氧化塘等,對于BOD5與CODcr比值遠大于0.5的早期滲濾液,含有大量易于生物降解的脂肪酸,好氧系統是非常有效的。但隨著填埋時間的延長,NH3-N濃度的過高影響了微生物的活性,CODcr濃度仍在500~2000mg/L之間,降低了處理效果,難以達到正常污水排放標準。
二、物化處理技術
物化處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滲濾液中的有毒有害重金屬離子及NH3-N,雖然物化處理不能完全代替生物處理,但某些方法,如混凝、吸附、吹脫和電化學氧化等,則可作為預處理或深度處理而為滲濾液的達標排放和生物處理系統有效運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但化學氧化法處理效果不穩定;活性炭吸附法適用于有機物比較高的廢水,且活性炭的污染較嚴重,再生困難,運行成本非常高,可行性低;混凝沉淀法對有機物去除率不高;吹脫法只對廢水中的氨氮有去除作用。所以,物化處理技術針對性強,處理效果單一。
三、膜生物法技術
膜技術包括微濾膜(MF)、超濾膜(UF)、納濾膜(NF)和反滲透膜(RO)等技術,膜技術的發展首先是在滿足人們引用水處理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起來的,但隨著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以及水資源的嚴重短缺,膜技術在污水治理及回用中已作為一項實用技術。膜過程常用于二級處理后的深度處理中,多以微濾(MF)、超濾(UF)替代常規深度處理中的沉淀、過濾、吸附、除菌等預處理。以納濾(NF)、反滲透(RO)進行水的軟化和脫鹽。但由于膜技術不能降解、消除污染物,相應會產生更難處理的濃縮液。
四、土地處理技術
土地處理技術是利用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組成的陸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機制和對污染物的綜合凈化功能處理填埋場滲濾液。污染物通過物理的過濾、吸附、揮發、淋溶,化學的分解與轉化,植物的吸收與微生物的降解、吸收等作用得到去除。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常見的滲濾液土地處理方式有人工濕地和回灌兩種。但滲濾液土地處理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大,一般對于蒸發量遠大于降水量的地區比較適用。
五、蒸發處理技術
滲濾液蒸發工藝就是利用外加能量蒸發滲濾液中的水分,使得滲濾液體積大大縮小,所得濃縮液可以回灌或者固化后填埋。滲濾液蒸發工藝對滲濾液性質的變化不敏感,可以很容易地適應滲濾液的性質變化,包括BOD、COD、懸浮固體、溶解固體及進料溫度等的變化。一般來說,滲濾液蒸發系統只對pH值敏感,取決于制造蒸發器的材料對酸性滲濾液的抗腐蝕能力。目前開發的蒸發器主要有熱交換器式、浸沒燃燒式和噴淋式三種。
六、AMT系統處理技術
一種新型的污水處理系統,采用的技術屬于物理化學處理法。該方法通過向水中輸入負氧離子(O一),使之與水反應最終產生氧化性極強的羥基自由基(OH·),同時利用超聲波和電磁場的能量改變水分子及污染物分子的結構,生成活潑的自由基,這些自由基與羥基自由基反應,從而把水中污染物氧化為c02和H2O。徐凡凡等用AMT系統處理垃圾滲濾液,通過AMT系統處理垃圾滲濾液的小試和中試試驗,研究其對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降解規律。